郭鸣的制表人生始于上海弄堂里的缝纫机维修铺。父亲作为机修工的工作台,让幼年的他对微型机械产生了天然亲近。1998年赴澳洲攻读金融商务期间,一次古董店打工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轨迹——当他亲手擦拭一枚18世纪陀飞轮怀表时,齿轮咬合的精密之美让他决定弃商从艺,辗转香港学习钟表维修技术,2003年回到上海开设工作室,并受聘成为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钟表专业教师。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2年巴塞尔表展。作为翻译的郭鸣在独立制表师协会展区偶遇瑞士大师Frank Jutzi,连续七日的贴身观察后,他鼓起勇气提出拜师请求。为了证明诚意,他邀请Frank Jutzi来华实地考察,从工作室到家中的“家访”持续整月,最终打动这位挑剔的匠人。2013年,他负笈瑞士伯尔尼郊区的Wichtrach小镇,在Frank的工坊里从零开始:学习手工制作游丝钳时,因工具尾部未做滚花处理被要求重做;打磨直径10毫米的齿轮,从三天一枚到两小时一枚,hundreds of hours of practice让他领悟到“机械之美源于对细节的敬畏”。
2017年巴塞尔表展,郭鸣带着耗时三年的两件作品一鸣惊人:直径53毫米的偏中心陀飞轮怀表,以“8”字形布局将陀飞轮与时分盘融合,夹板饰以日内瓦波纹与鱼鳞纹,表壳采用金银双材质限量发行;日月镂空钟则以伯尔尼钟楼为灵感,铜镀金机身手工镂空,指针以日月造型象征昼夜,独创的马耳他轮装置将动力储存锁定在走时最稳定的五天。凭借这两件作品,他成为独立制表师协会(AHCI)最年轻的中国候补会员,与Philippe Dufour等大师同台竞技。
不同于西方制表师的纯技术路线,郭鸣始终坚持东方文化表达。2018年推出的“嫦娥奔月”腕表,将神话元素转化为机械语言:七点位的月兔每30秒逆跳一次,表盘以传统雕花工艺勾勒嫦娥飞天,搭载深度改造的ETA6498机芯,手工倒角的螺丝与蓝钢指针相映成趣。这款表在巴塞尔展出时,瑞士藏家惊叹“第一次在机械表上读到中国故事”。
如今的郭鸣工作室位于上海老城区,不足二十平米的空间里摆放着自制的陀飞轮装置与学生的作业。作为AHCI中国区屈指可数的成员,他保持着每年仅制作数枚腕表的节奏,每枚作品从设计到组装均需耗时半年以上。更特别的是,连续三年有瑞士政府资助的青年制表师来华向他学艺,这些“洋学徒”在观摩他修复19世纪古董钟时,总会被他坚持手工校准擒纵机构的执念所打动——在数控机床普及的时代,郭鸣仍相信“0.01毫米的误差difference,只有human touch能感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