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 SPACE RESONANCE PROTOTYPE
关于共振
共振的原理是,两个相邻的振荡体相互影响,最终实现同步。简单来说,一个物体的振动能够引发附近另一个物体产生相同的振动。例如,敲击一个音叉,再将另一个音叉靠近它,第二个音叉也会随之产生共振振动。荷兰科学家、数学家克里斯蒂安・惠更斯(1629-1695)在观察到悬挂在同一根木梁上的钟摆摆动现象后,预见到共振可应用于制表领域。大约一个世纪后,安蒂德・扬维尔(1751-1835)制造出了共振时钟,而亚伯拉罕-路易・宝玑(1747-1823)则率先尝试将这一现象应用于腕表,不过他使用的是摆轮而非钟摆。从那以后,共振在制表领域几乎被遗忘,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受到关注。
Vianney Halter对共振的见解
Vianney Halter对共振的兴趣由来已久。1994年,他创立了一家名为“Manufacture Janvier SA”的公司,这个名字源于安蒂德・扬维尔,后者曾制作过双摆共振时钟。可以想象,Halter深入研究了已有的共振时计,尤其是19世纪宝玑尝试实现共振的设计蓝图。
他的研究让他坚信,使用某种连接件来传递机械波是增强共振效果的最佳方案,在这方面,Halter特别提到了声学共振。随后,他想到将两个游丝连接在同一个桥板上,这样两个振荡器就能相互影响并达到共振状态。2007年,Vianney Halter开始构思一个演示原型,他使用了两个相同的俄罗斯航海钟的零件,并通过一个实心桥板连接它们的振荡器。
但在2011年,一个新项目和挑战出现了,当时Vianney Halter正准备推出“DEEP SPACE TOURBILLON深空陀飞轮”(2013年)。顾名思义,这款腕表充满了太空风格,令人着迷的中央三轴陀飞轮仿佛悬浮在高大的蓝宝石水晶表镜下方。其设计理念是用空间的三个维度,再加上时间这一第四维度,来展现我们的世界。
2019年,他的共振演示器中的两个摆轮已经能够稳定地同步摆动。Vianney Halter设想将“深空陀飞轮”作为展现共振的载体。为了增强共振效果,两个游丝分别固定在表壳内同一个齿轮的两侧,并固定在同一个桩头支架(实际上是一个一体式的双桩头支架)上,这个支架连接在齿轮上,能够以最佳方式传递振动。此外,借助差动齿轮,两个摆轮由同一个发条盒驱动。
Vianney Halter“深空共振”腕表
Vianney Halter花了整整2020年时间打造出“深空共振”原型表。双摆轮、三轴陀飞轮模块的架构令人惊叹。它由42根抛光钢柱支撑(这是向阿希尔・贝努瓦1939年制造的航海天文钟致敬),其结构基于同心表壳设计。最内层的表壳承载着摆轮,重0.6克,由162个零件组成,它在60秒内绕横轴旋转一周。横轴重2.8克,每6分钟绕自身水平轴旋转一周。横轴安装在支架上,支架每30分钟绕垂直轴旋转一周。整个系统由371个(均经过精湛手工打磨)独立零件组成,堪称纯粹的艺术品。
有趣的是,Halter表示,摆轮能够同步且同时摆动,但摆动方向不一定相同。“共振模式”取决于摆轮开始摆动前的位置,并且会在动力储备耗尽前保持不变。下次给腕表上弦时,摆轮可能会以不同的模式摆动。摆轮的振频为每小时21,600次,单发条盒可提供65小时的动力储备。
表款时间显示方式直接借鉴了游标卡尺的设计。小时和一刻钟的读数可从顶部窗口读取,底部窗口则通过比对刻度来读取分钟数。
这个迷人的机械微观世界被安置在直径46毫米的表壳内,上方是一块令人瞩目的10毫米高的拱形蓝宝石水晶表镜。原型表的表壳采用钛金属材质,其科幻风格的设计与“深空陀飞轮”相似,标志性的Vianney Halter齿状表冠和独特的表耳等细节尤为突出。整体而言,腕表尺寸为50毫米×52毫米×20毫米,与“深空陀飞轮”完全相同。
技术参数
表径 |
直径46毫米,高20毫米 |
表镜 |
40.6毫米×10毫米超高拱形蓝宝石水晶表镜 |
表壳 |
钛金属表壳,防水深度30米 |
机芯 |
自制手动上链机芯,振频21,600次/小时,65小时动力储备,含三轴陀飞轮与双共振摆轮(第一轴60秒/周,第二轴6分钟/周,第三轴30分钟/周),显示小时、一刻钟和分钟 |
表带 |
配有折叠扣的表带 |
价格 |
86万瑞士法郎 |